123查范文网 > 报告体会 > 情况报告 >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汇总16篇)

| FS文字使者

撰写情况报告能够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逻辑。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情况报告样本,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篇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i司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币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间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我们的间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以后工作情况设间

2.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3.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间

4.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间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间题、生活难等间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间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间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役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什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0篇 篇二

756万!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被称为“最难就业季”。

对于这种情况,5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给出一颗“定心丸”——会议明确“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乐观,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可以接受,期望月薪平均值低于5000元。

智联招聘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尚可接受。上述报告显示,就业心态乐观一方面因今年高校毕业生还尚未真正踏入社会,没有真切感受到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因为90后大多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年代,生存压力相对较小。

西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孙田田对就业持乐观态度,她接受__网采访时表示,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爱好再加上自身努力一定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多份招聘网站报告也指出,对于90后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低于5000元。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就是薪资问题。对于首份工作的薪资,孙田田期望是每月5000元左右,不过梳理一些机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很多毕业生的期望薪资都低于这个数字。

如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_年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58同城调研数据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薪资低于4000元。赶集网称,有过半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3000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多份招聘网站的报告显示,在20_年高校毕业生中,有不少大学生降低了求职薪资预期。58同城招聘负责人刘侃对__网表示,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估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高校毕业生主动“降低身价”,先实现就业,后续再做职业规划的可能性。

对于首份工作待遇低于预期的情况,孙田田表示没关系,更看重的是通过努力后,企业发展空间如何。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童超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调研发现,有很多大学生认为期望值和现实之间落差较大,这一方面反映出今年的就业形势中,企业提供的工作与大学生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得到企业雇主的普遍认可。”

招聘行业人士支招先就业再择业。

童超表示,受限于职业技能等因素,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建议今年大学生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先就业再择业。

刘侃接受采访时说道,大学毕业生就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选择合适岗位,切勿眼高手低。在薪资方面,刘侃提醒,对于毕业生,除了薪资,更要关注企业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培养计划。

刘侃还提醒毕业生,在认清就业环境,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之上,把握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多维度扶持政策,将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另外,大学生创业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以创新创业促就业,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职位:互联网和金融等行业吸纳毕业生多。

在岗位的选择上,刘侃分析称,今年人才市场,除行政、后勤类门槛较低的职位外,其他诸如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的一线技术岗位,与企业的招聘需求更贴合,也因此成为“最难就业季”最好就业的专业。

赶集网的报告显示,白领职位中行政类职位最受毕业生欢迎,求职者占比为8.5%;而蓝领职位中,技工/工人求职者占比最高,比例达5.06%。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三大类行业依次为it/互联网/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从实际就业行业来看,it/互联网/通讯/电子行业成为应届生就业吸纳大户,占比29.5%,其次为加工/生产/制造/汽车行业和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行业,分别占比16.1%和13.7%。

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0字)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这份自荐材料,给我一次迈向成功的机会。

我是北京高等秘书学院的一名学生,与众多莘莘学子一样,毕业在即,收获在望,等待着时代的选择,等待着您的垂倾。

即将完成学业的我,即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奋斗信心、前进动力.。

对工作作认真与负责;怀着自信的我向您推荐自己,希望能在贵单位、一个文明团结进步的集体中竭尽绵薄,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虚心尽责、勤奋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竭力为公司的发展填一份光彩!

感谢您阅读此信,愿贵公司兴旺发达!

此致

敬礼!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参考(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篇四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我们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应该了解会计就业的前景。因此,我们小组11月15日至17日走访了学校附近很多大中小型企业,其中包括三一重工,可口可乐,省新华书店公司,开元酒店,老树咖啡店等并对他们的财务室进行了相关调查,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与其会计等人员进行了一些交流。

一.调查目的。

了解各企业设置哪些会计工作岗位,各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职称及工作年限等。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主要在长沙市区和星沙地区,设有会计岗位的各大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试书面问卷调查和现场交流了解近50名会计从业人员相关情况以及他们的主要看法。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16分,本调查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详见调查附表).

五,调查结果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我们调查的企业类型比例如下:

企业事业其他。

会计人员的学历(表一),性别(表二),职称(表三),工作年限(表四),所学专业(表五)等比例情况分别如下:

(1)从表一看,大专学历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本科。这说明会计专业对学历的要求相对还不是很高。大专生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相对较强。男女比例方面,男女比例为2:3。可以看出,女性占了大半江山。但男性担任会计主管的要多,而女性担任出纳和一般会计人员的较多。工作年限方面,一年的很少且基本都是担任出纳,2-3年的所占比例较多,其次是3-5年的。其中,会计年限越久一般担任的岗位级别越高。这印证了那句“会计越老越吃香”。职称方面,一般会计人员和初级职称较多,中级次之,高级和注会较少,这反应出当今社会还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另外,从表五可以看出,会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对口的专业,在这些被调查的会计人员中有百分之六十以前是会计专业的。因此,同学们以后从事会计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2)调查中,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应用是异常突出的,而其它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审计能力等相应地应用较少。它们的应用比例如下图所示:

(3)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会计在部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这一题时,很多人在比较重要这一项打钩,这说明,我们会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分析经济形势,经济决策的能力。另外,有45%的人认为会计专业前景为较有前途,15%的人认为无前途,13%较无前途,20%的人认为因人而异。10%认为很有前途。在会计工作稳定方面,有55%的人认为会计工作的稳定性为一般稳定,15%的人认为不稳定,30%的人认为因人而异。

(4)通过对会计人员的交流,他们认为在任职的基本要求中,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就是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以及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态度,由此可以说明,现在大多数的会计从业人员中,都是具备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为主的。下面是对会计知识结构的总结。

六,调查体会。

1,总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具备以下几点:(1)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2)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2)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3)广泛的知识面要坚持学习。但不能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4)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

2,对学院教学的建议。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强化电算会计,专业课每门课程配套模拟实训,与企业联合办学。

七,附件。

目前,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关部门己着手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包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责令其按规定调整账务,补缴应缴的税款,限期整改,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严重违反《会计法》的企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责任,取消应负主要责任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资格等;并对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有直接责任的总经理、厂长、财务科长进行行政记过、行政警告、留党察看等处分;对涉及违法犯罪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上述这些做法对已经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违犯法律的企业、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处罚和处分是十分必要和恰当的。但是,如果仅仅以事后理的方式来制止新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力度是不够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企业文化,不是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管理机构所能造就和形成的,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腐败,对已产生企业文化腐败的那些经济组织,限期整改和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调整只是动其肌肤而难伤其筋骨,而其腐败文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仅对个人加以惩罚,由惩罚个别有罪之人替代经济组织的违法之过是不足以消除影响的,应该同时对企业加以经济制裁,令其对因会计信息的失真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进行补偿。另外,一个企业能产生大量的会计假信息是会计主体不到位的表现。企业主体有意干预会计主体,在我国的一些企业组织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假信息出得越多的企业,这种缺位和越位情况越严重。处罚己经造成危害的缺位者和越位者,对正确的会计主体定位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要缺位实质还存在,新的主角还会重新登场,旧戏重演。因此,不能把制造会计假信息的问题只看作是账务调整的问题,在具有严格会计主体概念的企业中,账务调整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把企业的会计业务置于有组织的厂际会计集体监督之下,是一种既能剥离企业主体侵犯会计主体,又能保证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密切沟通的社会监督方式。

笔者认为,防范和化解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两项管理策略上,一是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保障会计主体的到位;二是要加强会计行为人的素质培养,提高职能水平,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有效防范企业主体越位。

会计主体的不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是企业主体越位的行为结果。从抽象的关系来讲,会计主体与企业主体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再生产运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主体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创造利润的能力,财务成果是企业活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而财务成果的表达,则必须通过会计活动来完成。所以,在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上,会计主体和企业主体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这使得会计主体的行为在极大的程度上能与企业主体的意志一致。但是二者在经济管理关系上的区别,往往会在管理工作中产生矛盾,特别是管理规则不同造成的矛盾,造成会计主体难以到位。会计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规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经济规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体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这两个方面;企业主体在财务管理上则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各项规则。会计主体所遵循的管理规则具有强制性、法令性和指定性,企业主体遵循的管理规则则具有制度化、灵活性和协商性。以会计核算规则为例,相同的会计核算规则,两个主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的:会计核算原理及规则对于会计主体来说是条例和命令,会计主体所关心的是会计客体如何科学、及时、准确地反映到账面上来;企业主体所关心的是企业的债权及债务关系如何摆平衡,企业经济地位如何保障,企业与国家、个人的经济利益如何处理。会计主体讲究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建立的是一整套以账户结构、记账方法和汇总方法为内容的独立的会计核算程序;企业主体讲究的是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终的管理目标。

要使会计主体在企业管理的活动中确保定位,首要的任务是实施管理体制的更新和改造,企业主管会计的地位不应受到企业主体的制约,会计人员委派制度、财务总监制度及注册会计师制度等,都是可行的方法。《会计法》强调了企业主管人员同会计人员在执业方面的关系是遵法、护法与业务执法、守法的关系,为确保会计主体独立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是对充当会计主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主体定位标准。包括心理定位标准、素质定位标准、环境定位标准和职业定位标准。心理定位是指会计主体在位的思想稳定性和优越感,即会计主体定位的心态平衡感,高效率、高质量的会计主体执业活动意味着知识,文化,技能的高速交流与融合,是会计主体稳定在位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和作用的基本条件。从业于会计主体的个体不能只是会算账的机器,而是会把握企业经济信息流通的“会计人”。素质是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每个人接受的基础教育和再教育不同,必然表现出个人的素质差异。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对会计主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定位要赋予明确的概念和条件,素质高低之分,反映到会计主体身上,就是对不同的会计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的素质要求,实施会计主体合格或资格的定期考核,是确保素质定位的手段。当会计主体的从业人员的职位相对固定时,他们总是会置身于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这就必然存在一个会计主体的环境约束问题,环境与会计主体从业者的自我定位有着直接的依附关系,会计主体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会计环境及其与企业环境的差异,会计上的高手同企业管理上的高手都是由各自的从业环境所造就出来的,如果把两个主体的环境位置互换其位,恐怕谁也难以胜任其责,因此,强调会计主体的环境定位是保证会计主体到位的充分条件。职业定位是指对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性质的识别和定位,有人对职业定位的种类作过专门的研究,认为职业定位包括技术型定位、管理型定位、创造型定位、自由独立型定位和安全型定位这五种基本类型,这些分类在性质上并不是对职业的好坏之分,而是对职业标准的划分,会计职业应是一种技术型为首,管理型和安全型为辅的职业。作为技术型主体,从业者在会计技能和技术上具有强烈的从业意愿,把希望寄托在继续研究自己的会计专业上;作为管理型主体,具有很好的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控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等管理素质,对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具有长期稳定和安全的心态。总之,保证会计主体的定位,必须首先确认会计主体定位的基本标准,这是选拔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标准。

三、关于创建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制度。

客体进行价值表达和服务的真实性的争论,这种争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会计工作性质的机会。作为会计主体,至少应该以真实的行为去完成对会计客体的表达和服务。事实上,虽然在企业中存在的各种物流都是真真切切的实体,但它的价值面却必须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会计客体的价值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对价值面的描述在目前又只能通过会计信息来表达,并通过会计信息的途径向会计的服务客体进行传达,这使得人们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的认识完全受到人的行为的控制,在未能揭话出会计信息失真之前,人们只能将己获得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面貌的价值来认识,而一但会计信息的失真被暴露出来,人们就将失去对企业经济活动价值面取得认识的机会,从而造成决策损失。

如何才能便会计信息免受会计行为的有意扭曲,这就要求产生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渠道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即会计规则。我们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性,但如果会计信息是由不遵循会计规则的行为来产生和提供,那必定会严重失真。这至少是判断会计信息虚假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向失真的会计信息提出判罚意见的基本依据。在此,我们已把虚假的会计信息同会计信息的失真作为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进行讨论了。事实上,有可能确实存在由于会计信息必须经过人脑的劳动而产生,以至因表达能力的缺陷而失真这种事实,如果会计行为是规范的,即便信息失真,也只能在会计规则上我原因,是会计规则的不完善容留了低能力的存在,在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时,必须分清是因会计规则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误还是因人的行为不规范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在既定的会计规则下,科学的识别方法便在于对会计行为合理化标准的研究与设立。实现会计行为合理化,是配合实施会计规则、会计管理的科学水平,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便会计信息免受不正当行为歪曲,提高会计信息真实度的基本保证。

建立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制度,首先需要从会计行为的思想现代化、会计行为方法现代化和会计行为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到会计行为科学的理论出发点,并以理论的研究为背景,提出会计行为的合法化、组织化方案,最后具体落实到对会计行为目标的确定和界定。会计行为合理化标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必须是以会计客体为基础,既能满足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能确保会计主体自身合法权益的双向标准行为,必须是能满足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与评价各项会计职能的综合标准行为;必须是为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经济标准行为;必须是能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国家经济制度、严格贯彻国家经济政策,讲究会计规范的法律标准行为;必须是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为己任,严格把握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标准行为。我们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引导下尽快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会计行为管理标准,创造一个完善的行为空间,用合理的会计行为标准管理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管理者在会计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就能识别和暴露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尽量减少因会计工作的失误和违法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纯洁会计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____年海安国税新增纳税人184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7%。而在_____年,县政府下达民营企业发展目标要求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9250户。不断增加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增加了税源,另_方面也对基层税收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最近,在进行纳税评估、一般纳税人复检等工作时事,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不尽如意,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已刻不容缓。

中小企业财务状况。

(一)调查的内容。

我们将企业的财务人员设置、帐册设置、核算状况等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具体包括1、财务人员设置情况,包括:

1、岗位设置状况,是否设有总账、出纳、保管.

2、人员素质情况,包括是否有专业证书、是否专职等。

3、账册设置情况,包括设置是否齐全,记载是否及时,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

4、成本核算是否准确、真实。5、抽查主要原材料、产成品、现金是否与账面相一致。

(二)调查的结果。

在调查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下的50户中小企业中,

1、岗位设置不全,或不规范的40户,占调查户数的80%。

3、成本核算准确、真实的15户,占调查户数的30%。

4、盘存主要原材料、成产品、现金与账面相不一致45户,占调查户数的90%.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纳税人在财务上存在问题。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一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部分纳税人产生了重生产经营管理,轻财务核算;重营销队伍建设,轻财务人员培训。少数纳税人文化层次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欠佳,不能按照《征管法》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建账,主观随意性太大,收支无发票,收入随意报,记账的业务只是非开票不可的业务,有的记账只是形式主义,为了应付税务机关。

二是财务人员、办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新办企业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紧缺,老会计有一定水平,但一人代几个单位的帐,时间上不能保证;新会计不是缺理论知识,就是少实践经验;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是老板,工资由老板发,不听老板的就被炒鱿鱼,所以会计只能根据老板提供的票据“做账”、“圆账”。

三是税务部门管理不到位。税务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由于工作的千头万绪,疏于对纳税人的财务管理,不能按照征管法的要求加强税收征管,部分税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遇到问题不是很好地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以整改,而是回避矛盾,将纳税人存在的问题私自消化。在系统内部,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责任追究重于书面与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务人员思想上产生麻痹,得过且过的观点左右了少数人的执法行为。

四是现行法律法规对纳税人未按规定建账的处罚较轻。对纳税人未按规定建账的处罚,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二项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设置账簿、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如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而故意销毁或隐慝账簿凭证的,税务机关最多也只能给予纳税人罚款一万元。

五是现行财税法规对财务不健全缺少切实的、有效的、统一的界定方法。有的条文只是把“账证不全”、“不能准确的核算销项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笼统的称作财务不健全,但具体的什么叫做“账证不全”、什么叫“不能准确的核算销项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没有完整的、清楚的、统一的,操作性强的量化的标准,计算的规范尺度,“不全”、“不能准确”应达到的程度是什么,让人感到模糊不清,财务状况是否健全难以界定且费时费力,税务管理人员无法把握财务不健全的“度”,客观上造成税务人员疏于对这类问题的管理。

三、加强管理的思考。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经过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坚持日常宣传与宣传月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税法意识,使广大公民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和偷税漏税违法的观念,让纳税人心中有“税”,明白“诚信纳税”与“诚信做人”一样重要,明白“诚信纳税”与“商誉”一样的有价值。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法宣传,通过会计例会、业余税校等阵地进行经常性税法宣传,通过纳税评估、涉税事项调查等进行专项辅导,促进涉税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提高。通过税法宣传教育,使中小企业业主明白从“诚信做帐”开始“依法诚信纳税”。

二是强化办税人员的培训管理。办税人员是联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桥梁,是税法宣传声音的传播者,是决定征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办税人员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诚信做账意识的增强。

1、建立办税人员档案,成立办税人员协会,明确分片办税负责人,通过自律组织,交流工作体会,提高业务。

2、加大管理力度,坚持办税人员例会制和考核制,定期进行活动,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征管工作要求。建立《办税人员考核登记簿》,重点考核财务核算水平、日常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通过日常征管、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来综合评价。

三是严把认定关。税务认定中涉及到对账册、凭证管理的有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年检和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等,在各种认定、年检、鉴定中,要严格把关,不能迁就,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符合规定不能让其过关。

四是减少责任区人员“不务正业”的时间。税务部门的绝大部分工作都会落实到基层管理分局,责任区的管理人员更千头万绪,经常要应付各种学习、考试、检查,不断要写小结、写心得、写信息、报报表,不但要管理、评估更要搞创建,每月到责任区巡查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因此上级部门必须保证基层管理人员到责任区的时间,每月最好不少于12个工作日。

财经金融行业是一个热门专业,但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金融行业中的会计专业也是日新月异的在变化,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也是越来越高求,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我们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对明天的会计就业形势进行一些调查,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让自己从容、自信地挑战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一个掌舵的船手。财务与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工作人员既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关注自己的未来就业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就目前财经金融行业的开展了一定的调查。财经金融行业是一个热门专业,但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金融行业中的会计专业也是日新月异的在变化,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也是越来越高求,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我们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对明天的会计就业形势进行一些调查,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让自己从容、自信地挑战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一个掌舵的船手。

一、会计经济环境的分析。

1、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法规的制定以及实务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球化,客观上会将一国之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与财政经济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内。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应以什么为计量依据,对外报告其资产、负债等财务数据;以什么为依据确定因物价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从而正确确认本期的实际净收益,就成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全球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会计国际惯例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不仅要求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执行机制。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国内经济形势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开放型经济,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开放的、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工作因其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它也会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以完善和发展。我国因自身的特殊情况,会计制度与国外会计制度间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将直接影响以后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有效地进行。

我国的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其经济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公有财产,保护社会的根本利益。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宗旨,更多地是强调社会的宏观效益,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其会计法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建立,都体现较明显的统一性、强制性。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成为未来会计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而且这种趋势下的国际间会计大融合,对于我国今后的会计改革及会计事业的发展将起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经营成败很难确定;各种新的经济业务将不断涌现,使用效果很难确定;由于企业经营的国际化、集约化,企业经营受非自身影响的程度也很难确定,这些都对我国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会计工作者的任务能否实现或如何实现是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们必须考虑周围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并做出反应,努力协调好会计与经济环境的关系,促进我国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组织对会计职业影响。

1、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会计中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激励方式。

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率。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于1982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中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包括能力、保密、正直、客观、道德行为的冲突的解决等。我国目前尚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做出规范,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以及各中介服务机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必将建立。

2、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轻商重义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偏见;谨慎保守的观念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企业报酬偏低;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则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则忽略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计划经济管理的观念助长了不思进娶不愿积极面向市场开拓的行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3、企业文化不同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效率的不同。

在行政利益诱导的企业,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管理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就低,同时,这样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要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将企业纳入战略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将人看作是权利的工具的专制企业,责任会计就难以推行,也很难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相反,在较为民-主及尊重人的个性的企业,则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被自觉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责任会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机制相符合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而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

践单位:_______。

实践时间:__年8月16日至__年8月31日共16天。

一、摘要: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整个就业市场需。

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今后走入职场增加一些砝码,我决定这个暑假在爸爸的介绍下来到__县中心粮库的财务部跟着会计师傅,学习一些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视野,增长见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正文: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

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1、实践目的:会计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他们的有关数据。

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换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是更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会计的能力要求越高,而作为会计专业的我为了以后能为就业增添一些有力的砝码,更快地适应这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此,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对这个环节相对关注,希望能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真实实地掌握会计的职业知识技能。

要保管现金,支票和收据等等,所以需要非常细心。

也规范了我的日常生活规律。也为以后步入职场做好心理与生理的准备。

应对突发事件,果断采取措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并且能按时完成任务。

三、结束语: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温故而知新,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掌握了一定的会计技能知识以及实际应用的注意事项,并且也让我明白了赚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每赚一分钱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会计是一门活学活用的专业,而且随时都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变动。但是最重要的基础是不会变的,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重中之重,有了较好的基础知识,再加以适当的实践训练,就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专业,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符合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努力!也为自己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谢辞:这个暑期,非常感谢__县中心粮库的财务部给我给次实践的机会,

感谢会计师傅对我的悉心教导帮助,同时也非常感谢爸爸妈妈等亲人对我的支持。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0篇 篇五

20__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__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_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__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__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_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准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25万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同时对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情景进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创业、深造确保了大学生就业率继续坚持稳定。

收入。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能够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就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创业。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到达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可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景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其后是零售商业(12.8%)、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2%)。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立刻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景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96.6%,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83.4%,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从行业上分析,报告指出,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有“教育业”(增加3.6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0篇 篇七

摘要: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__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__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两种,分别针对学院和学生。本次调查得到了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学生的热情配合,我们将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一、学院调查结果分析。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学院)》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

山东大学自合校后,20__--20__年,我校共有968名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其中,20__年120人,20__年172人,20__年222人,20__年232人,20__年222人;博士23人,硕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外语、法学、机械、文学、环境、能动、化学等学院,其余学院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个学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院持积极响应的态度,有的学院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各个学院对学校开展到基层就业宣传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整体规划中,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邀请正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

3、利用校区内的宣传栏、橱窗进行政策宣传,使学生较早获得相关信息,树立基层就业的意识。

4、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5、为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指导,提供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6、为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并相应提供一些外部优惠条件。

7、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面对现状,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明确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各学院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调查显示,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有: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34%);渠道不畅通(23.3%);用工不规范(18.8%);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存在误区(17.8%)等等。

三、小结。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等各种渠道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强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当服务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层的学生的排忧解难,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1、积极开拓市场,努力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2、争取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的坚强后盾,做好他们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的管理和迁移转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和畅通他们与学校的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进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3、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建构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0篇 篇八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善变。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

(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

(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__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__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47.34%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3.00%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差异显著。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但却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最为悲观,占总数的17%,绝大多数的学生有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学生热衷于寻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不仅仅通过传统的打工兼职,参加学生社团的方式,还有其他如专业实习等途径提高职业技能。大三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例偏高,创业意愿较强。大四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同:47.24%的学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32.60%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

准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调查目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经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忙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供给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梦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供给参考。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20日~20xx年11月25日。

调查对象:广州大学学生。

一、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面向广州大学的学生,共计100名,男生46名,女生54名。经过调查数据显示这次调查主要以广州大学大三学生为主,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期望能经过对广州大学学生的调查,帮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100%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此刻的大学生对自我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83%的同学选择在东南沿海工作,因为本学校在广州,所以广东以及东南地区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有一些外省或者本地同学处于一些研究对工作地点无要求,还有少部分同学要求在家乡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不禁让人担心,大学生的自我观念太强,没有太多服务社会的意念,我想这样的就业观念还是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去改变大学生的想法,此刻一向都有说支援西部,如果大学生都没有榜样去支援,那还会有多少的人会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包括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自我。

在问到自我此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36%的人对自我没有信心,41%的人觉得一般,23%的人选择不明白,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我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对自我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6%的人能够理解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我专业对口的工作,24%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理解。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此刻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我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我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我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的人选择的事3001-5000元,17%的人选择20xx-3000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此刻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此刻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研究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当培养的本事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经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贴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目前就业形势。

从20xx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70万,20xx年估计近700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毕业生却有700万,再加上近三年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何止100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是事实,这是社会问题,不是谁能够随便解决的,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却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毕业了,意味着我们要工作,要独立生活,要赚钱养活自我。一个月没工作,这个月的生活费便是问题。所以——不能哭泣,生活不相信眼泪。我们必须进取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相应调适对策。

1.充分了解自我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我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我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我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仅有在充分了解自我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研究自我应当要怎样去应对自我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此刻的社会,能够说竞争力是十分强大的,多数学生只会一味埋怨,学生太多,就业压力大,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压力大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仅有我们自我。不要做无用的埋怨,进取应对困难和挫折,采取措施,进取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0字) 篇十

多年的行政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秘书工作的重要性,更喜爱上了这个工作。能合理处理劳动纠纷,具备员工培训、绩效考核、机制框架建立的工作经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四级水平。擅于进行社交活动,更有组织各种文艺活动的经验;能熟练运用办公室软件。本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市再就业职业介绍情况,进一步做好再就业职业介绍工作,9月至11月,市人社局通过走访问卷、跟踪访查和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对市区再就业职业介绍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机构为主体,公共职业介绍、公共就业培训、基层平台为载体的组织架构,全市22个街道、37个镇、 210个社区及部分村委已建立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各级公共职介机构发动街道(乡镇)社区平台,全面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等措施,走访困难家庭,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1.街道社区提供的就业岗位质量有待提高。

2.就业岗位的匹配性有待加强。

3.就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创业扶持力度有待增强。

1.加大对社区就业创业的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让社区能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帮助失业人员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增强择业能力。

2.通过多种渠道开发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定期为社区内劳动者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让更多的人通过公共服务尽快实现就业。

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调查人:**。

报告人:**。

一、企业概况。

**公司前身是武鸣县乡镇企业——**县**淀粉厂,原建设单位为**,于1994年经**批准立项、**环评批复而建设淀粉生产线和酒精生产线,8月**公司整体收购了该厂的全部资产。

**公司成立于2月,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地址位于**镇**村,是一家专业生产食用酒精和淀粉制品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占公司60%的股份,股东**占公司36%的股份,股东**占公司4%的股份。公司下设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车间等内部管理机构,总经理**,现有职工**人,其中大中专学历以上占30%。

公司被评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20和20连续两年被评为纳税超百万元企业;并经**市工信委、**酿酒协会、**局进行产能核定,**号文件《关于**公司食用酒精生产线符合产业政策的函》批准生产。

末公司总资产151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768万元,占地面积77亩。公司成立之初至期间依靠**镇丰富的木薯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工艺技术进行食用淀粉和酒精生产,所产“**”牌食用淀粉及酒精,应用于造纸、粘合剂、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主要销往**、**等地。

几年来,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生产工艺、环保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完成了年产3万吨酒精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年处理108万立方废液量的环保处理站项目建设、年产1200万nm3/a生物质燃气的厌氧系统项目建设,25t/h混烧甲烷的生物质节能锅炉项目建设、年发电量1080万度的蒸汽发电站项目建设、年产1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1万亩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等。但自20以后,当地木薯种植锐减,公司木薯淀粉生产线停工。公司于20至20投入资金八千多万元对食用酒精生产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项目已竣工投入生产。

二、财务及经营状况分析。

**公司提供了、审计年报(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和年9月份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反映见下表:

**公司近期财务状况表。

(一)财务指标说明。

1、截止20xx末,公司的总资产为11588.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15.20万元,占总资产的37%,固定资产净值7272.87万元,占总资产的63%;负债合计3411.10万元,流动负债为2411.10万元,长期负债1000万元。

截至年末,公司总资产为15137.10万元,较年初增加3549.02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68.58万元,占总资产29%,固定资产净值为10768.51万元,占总资产的71%;负债合计5592.29万元,流动负债为3092.29万元,长期负债为2500万元。

2、货币资金。

截止20xx12月末,货币资金为352.93万元,较年初的157.25万元增加195.68万元。

3、应收账款。

截止2013年末,应收账款为94.32万元,较年初减少751万元。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款项未到90天借款期,主要应收账款账期均在3个月内,其中**公司应收账款61.97万元,**公司应收账款32.35万元。

4、存货。

截止20xx末,存货余额为2142.72万元,比年初减少594.28万元。

5、预付帐款。

截止20xx年末,预付帐款为1681.26万元,较年初新增加1138.14万元。主要为公司预付原材料款,其中预付**公司680.37万元,预付**有限公司480.62万元,预付**公司511.93万元,预付**公司8.34万元电费。

6、固定资产净值。

截止20xx末,固定资产净值7099.88万元,比年初增加700.56。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三

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力资源状况。

截止20xx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二)劳动力就业状况。

至20xx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20xx年的1.7万个,增加到20xx年的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20xx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20xx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20xx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20xx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20xx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一)劳动力供给情况。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十一五”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1、根据市、县(区)两级“十一五”规划,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十一五”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十一五”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三)综合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四)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五)就业服务滞后于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和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市时至今日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市与省xx县区之间的信息至今没有实现联网,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也大都处于场地不足、设施不全、设备简陋的尴尬境地;基层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条件差、经费紧缺、手段落后,与当前促进就业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据调查测算,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七)择业观念陈旧严重阻碍就业。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把就业仅仅理解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不愿干个体的心理,认为“就业就是吃公饭”或者“吃公饭才算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0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应对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我市的就业工作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来对促进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这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认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在促进就业、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逐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大力倡导择业新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择业观念给就业造成的思想羁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择业观念尤为令人忧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尽量安置大学生就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促进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网络建设优势,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务业在提供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其他(购物、餐饮等)为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信息服务、边塞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重要区域商贸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辐射行业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托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区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四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就业空间。五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吸纳本地人力资源作为入驻企业的一个硬性准入条件,强化各类入驻企业安置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在开发区开辟创办小企业园区,并组建专家自愿咨询服务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创办企业、人人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千方百计创造财富的社会氛围,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在加快榆林职业学院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榆林技术学院集团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学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榆林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业率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学校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终都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六)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我市劳动力的82%是农村劳动力,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打造劳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的居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七)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实施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八)继续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众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生实现就业。

(九)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按照同志关于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一是设立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二是加强市县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设,服务项目从单纯的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招聘录用、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劳务培训等多方面;三是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通过基层所(站)准确掌握全市城乡就业状况,成为政府最基层的服务就业的单位。

(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订的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要切实落到实处,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一)各市(州),县(市、区)制定的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政策,包括征收方式和标准、征收机构、征收程序、票据使用、收入归属、预算管理方式、资金支出方向和使用管理方法等。

(二)20xx年、20xx年和20xx年地方各级残保金收支及结余情况,包括按缴纳对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分类的残保金缴纳金额及所占比重;按用途分类的残保金支出金额及所占比重。

(三)市(州),县(市、区)各级残联所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情况,包括机构性质、人员和经费支出(单独说明从残保金中列支的经费支出项目和金额)。

(四)机构、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不能充分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原因。

(五)各级残联所属及民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情况,包括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自主择业帮助、就业后的支持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对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效果。

(六)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对完善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政策,切实发挥其效用,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建议。

(一)各市(州)财政部门、残联要及时布置、共同组织市(州)本级及所辖各县(市、区)开展调查工作,认真填报《市(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表》(见附件),报表须有市(州)财政部门、残联负责人和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请各市(州)财政部门、残联认真组织所属县(市、区)财政部门、残联如实填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二)提供本市(州)出台的残保金管理办法,若县(市、区)制定了残保金管理办法的,请收集整理后一并提供。

(三)各市(州)应对所辖县(市、区)的报表进行汇总上报,并根据调查内容写出书面报告,全面反映你市(州)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等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四)《情况表》和调查报告请以书面和电子邮件(各市州财政局请通过省财政厅电子政务系统内网邮箱发送至省财政厅综合处苏知立)两种方式报送,市(州),县(市、区)出台的残保金管理办法以复印件的形式报送。

(五)相关材料请于20xx年4月10日之前报送省财政厅综合处、省残联教育就业部(各县市区于4月8日之前报送市州财政局、残联)。

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五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于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是社会的焦点。四年前我国政府实施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改善我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四年时间瞬间即过,眼下正是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的时光,其就业情况也备受各界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期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作较为客观的反映,并希望在某些方面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调查时间:6月8日——6月12日。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师范类毕业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份,问卷有效率96%;女生有效问卷占总有效问卷的41.7%,男生有效问卷占总有效问卷的58.3%。被调查对象涵盖文史类、理工类。

(一)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在所有有效问卷中,有31.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52.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16.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所以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今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就意味着要走向社会,所以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必然会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影响。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就十分严峻,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城市工人乃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社会整体出现就业岗位不足现象;并且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使得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免费师范生政策因素。由于是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国家的免费师范生难免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这些都加剧了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困难,但相信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不断推行,国家的政策会不断完善,就业机制会不断健全,这将对缓解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有很大的作用。

再次,免费师范生自身主观因素。

(3)很多学生认为既然是免费师范生,最后国家会分配工作,因而会有依赖心理,坐等国家分配,而没有尽自己做大努力去找工作。

(一)对于自己所签的学校满意度比较低。

有62.5%的师范生对自己所签学校不满意;25%的学生对所签学校满意,而有12.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所以总的来看,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所签的学校不满意。

造成免费师范生对所签学校不满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十六年寒窗,为了读书可没少花功夫,没少吃苦,而且为了读书整个家庭也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这为的是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这话不怎么对,但也未必不能反映出大多数毕业生的心态。于是很多的学生一毕业把自己的工资标准定的很高很高,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有差距的,当所签学校的工资标准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时,自然会对所签学校不满意。

其次,受精英意识作祟。受传统“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精英意识强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对于基层的工作不屑去做。所以如果所签学校不是顶级学校,自然会产生不满意情绪。

再次,就业理念存在问题。大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倾向于到沿海或中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对于西部或者是一些中小城镇一般不愿去,认为这些地区条件落后,去了工资不高不用说,还会失去很多高升的机会,这也是导致对所签学校满意度不高的一大原因。

(一)所签的学校是省重点、市重点的偏多,中小城镇或偏远乡村的极少。

所签学校是省重点的占29.1%,是市重点的占54.1%,而在中小城镇或乡村的只占16.8%。通过对比可知,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毕业首选签约学校都是省级或市级重点,而中小城镇或乡村学校所占比重极小。

从这一项调查来看,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想要为城乡学校供应师资力量,以促进基础教育的提高这一初衷是没有获得圆满成功的。至于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上面第二个问题就已经做出了分析,在此就不在赘述。

(一)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占绝大多数,毁约考研的占极少数。

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对于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去向进行了分类处理,详细情况见上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知,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直接就业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在直接就业者中,想要在职读研的人数又占很大比重,这说明免费师范生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打算。而准备毁约考脱产研究生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只占极少数。

通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的影响。在免费师范生录取过后,就签订了免费师范生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指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能报考脱产研究生,并且还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对于违约者要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和缴纳违约金,并建立不诚信记录”。而这笔费用对许多学生和家庭将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并且还可能对自己以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绝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选择按约直接就业。并且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很多的学生都考虑在职读研。

(2)大学生一般十六年寒窗,常年过着学校生活,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期待,因此想早日踏入社会,检验自己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分担一份责任。

(3)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违约考研或从事其他工作,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受当下就业形势的影响,想要继续深造,将自己的学历再提高一个层次,以便以后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从心底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抵触情绪,认定自己不适合当老师,所以即使是违约,也要选择做其他工作。

(五)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但也有少量学生跨省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个人意愿。据调查,大部分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观上都倾向于回本省就业,这一来是由于语言、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离家比较近,也可以就近照顾家里。

而也有部分的免费师范生选择跨省就业,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2)婚姻也是影响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这次以华中师范大学部分免费师范生毕业生为实例调查的基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的资料和分析所取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得出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我是这样看待的:对于国家的政策和一些客观因素,我们的确是不能左右,也无法左右的,但“机会总是偏爱那种准备的人”,因此作为免费师范生甚至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好好利用在校时间,一方面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品质,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总是将自己的目标订的很高很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飞得越高只会摔得越惨,要学会做平常人、做平常事、还要拥有平常心。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六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xx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 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47.34% 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 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 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 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3.00% 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 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 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32.60% 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 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0